首页 > 教学教研 > 正文

以“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研究方案
2015-12-19 10:20:32   来源:   点击:

 

  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课程性质”单独列出,这是相对于原课标(2001年版)的一大显著变革,而“实践性”作为音乐课程的三大主要“性质”之一也是首次提出。新课标在阐述课程性质时突出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新课标将“课程基本理念”中的“音乐实践也由原课标 2001年版)提出的“重视”提升到了“强调音乐实践”的级别。足见“实践”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与分量。

  研究价值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音乐课堂教学各领域,学生的艺术“实践”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不够深刻等问题。虽然老师们正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音乐体验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前很多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实践活动还只流于形式或处于较低层次,活动本身并没有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且使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在流于形式的活动中消失殆尽,这些为活动而活动,流于形式的、低效的音乐实践活动,是造成音乐教学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决心致力于构建一种以“行”为中心的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中的“行”指音乐实践。其要义有五:

“行”是以音乐为材料,以音乐课堂教学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多维度、多领域,在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活动突出强调音乐学科属性、回归音乐本真。

1.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实践活动应该以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为纽带,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最终实现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与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2.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为我们的“音乐艺术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创造空间。

3.音乐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性艺术活动,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合作意识和交往、协调能力。

4.音乐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知识,更好的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价值。

以上五点是音乐之“行”——音乐实践的必备要素,缺一不可。

以“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就是以学生能行为中心目标(为行而学),以引导学生践行为主要学习方式(在行中学),以学生是否能学为根本评价标准(以行检学)的教学模式。

  研究目标

改变音乐教学中流于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构建以“行”为中心的有效音乐教学模式,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使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精神世界获得持续的可协调的发展。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根据以“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模式确定以下研究内容:

(一)、为“行”而学的研究内容

1、确定音乐实践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2、如何确立年段、学期、单元、每一课的音乐实践目标?

3、从哪些维度确立音乐实践目标?

4、音乐实践目标如何表述?

(二)、在“行”中学的研究内容

1、如何创设音乐实践活动?

2、如何构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

3、采用哪些途径和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如何构建新课标下的音乐有效教学?

(三)、以“行”检学的研究内容

1、以“行”检学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2、如何在音乐实践活动全过程中“行”的综合评估?(通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创新点是:改变音乐教学中为行而行的音乐实践活动,立足于学习感性知识,提高感觉和表现能力。系统构建在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在“行”中学,在“行”中悟,在“行”中创。

  研究思路、过程及方法

第一步:对目前音乐课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二步:组织学习以“行”为中心课堂教学相关理论。

第三步:比照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缺失而导致高耗低效的深层次的节点。

第四步:在新课标下,以实践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研究重点)

第五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实践归纳总结以“行”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新的理论和具体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两种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

即将所有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理性认知再行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及时调整方案,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验证、探寻内在规律。

2案例研究法

即在大量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提取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其他研究法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

  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采取下列呈现方式

1教学设计

2教学案例

3课堂实录(文字或视频)

4教学随笔

5研究报告

6学术论文 

Copyright(c) 2015 泰兴市宁界小学 主办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广陵镇兴宁社区9组 联系电话:0523-87292131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苏公网安备 32128302000267号 技术支持:泰兴市星火信息技术中心